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足球的问题,和疫情有关吗

三声编辑部 三声 2020-09-06

👆本号引起极度舒适,建议星标一下

2020年,这样的问题依然难解:落后于世界足球商业化时间线的中国职业足球,从出生开始就注定面临在没有完整盈利通道的情况下获取利益的根本性问题;面对如何获得球迷、如何获得社区、如何代表城市精神等原始积累课题,对本就缺乏足球文化熏陶又目的明确的诸多投资者们而言,更是无暇顾及。


作者 | 周亚波


疫情正在中国足球身上释放着一些其他行业不具备的特殊性。


如果没有疫情,2020年的中超早已在3月打响。天津天海差点成为了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以来首支被解散的顶级球队。


截止4月11日,天津天海的准入仍然没有定论。2018、2019之交,权健集团东窗事发。天津天海在随后中超赛季进入了一年的政府接管状态,勉强保住中超席位后,糟糕的财政状况仍使其难以为继,未抵新赛季中超“准入标准”。在一番斡旋后,万通的注资意愿让天海有了希望。然而俱乐部官方最新的对外发声,仍然是“等待万通打钱”,通俗而直接。


如果没有疫情,谁也不知道酝酿已久的“限薪令”如今进展如何。在2019年就已曝光已久的提案,在疫情发生之后,突然获得了一个合理的借口。


争议仍在持续。4月9日晚的足协会议,在讨论到限薪议题后开始变得潦草,本身就因疫情只能视频连线的俱乐部代表们,沟通变得更加困难,意见更加难以统一。竞技体育的特殊性让降薪的议题变得更加复杂,不论是“企业厂队”属性,还是人才匮乏导致的畸形薪酬配比,都加重了决策者在跨出这一步前的踌躇。


疫情正在加剧着某些危机的诞生,但与一些已然经年累月的问题相比,疫情的到来又反而变得微不足道。与欧洲联赛停摆的“腰斩”所带来的收入损失相比,本在商业收入上陷于短板的中超中甲联赛反而得到了喘息的时间,加上非跨年的赛制,“等开赛”的球队们面临的,与平日的亏损反未拉开太大差距,反倒是一些低级别的球队危如累卵。


一些早已公开的秘密随着比赛不能打响更加处于“裸泳”的地位。


一方面,在长年累月“无法为国争光”甚至“时常被唾弃”的社会认知下,中国足球的“高薪低能”作为一种结果时而被批判,很少被归因。另一方面,恒大“鲶鱼效应”所带来金元繁荣,有着一劳永逸的市场愿景,却最终难以推动造血能力所带来的体系真空。


2020年,这样的问题依然难解:落后于世界足球商业化时间线的中国职业足球,从出生开始就注定面临在没有完整盈利通道的情况下获取利益的根本性问题;面对如何获得球迷、如何获得社区、如何代表城市精神等原始积累课题,对本就缺乏足球文化熏陶又目的明确的诸多投资者们而言,更是无暇顾及。


“外行人”的评议带来了“内行人”对外解释欲和对内无力感的双重困境。4月上旬,一名2019年中超俱乐部工作人员A联系到《三声》(微信公众号ID:tosansheng),透露了一些所经历、所了解的故事,“有些事情是行业公开的秘密,有些也是不为人知的细节。”


在现阶段的中国足球,谁也没有遮羞布,谁也不该有遮羞布。


以下内容整理自A的口述:




01 | “利益”


我说的这些可能有很多人都知道。其实在圈内,稍微愿意了解的都知道,甚至被说烂了;但在圈外,很多人因为不懂,或者说不愿意懂,产生了很多误会。内外的裂痕有时候太大了。


我们都说中国足球不赚钱,从俱乐部经营的角度,很多老板都是上亿上亿的亏。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不赚钱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老板搞投资?他们也不是傻子。


恒大的成功确实是一个例子,很多在2009年之后对中国足球的投资其实是沿袭着这个来的。那就是,我投资球队可以不赚钱,但是我通过投资,可以交换到很多额外的,足球以外的利益。倒不是说和政府有什么权钱交易,它有可能是合法的,但是确实可以通过投资足球获得这些利益,比如说现在中超那么多房地产商,可以因为拿地,可以借助足球的项目提高自己公司的影响力,等等。

 

“恒大效应”


我们可以说足协希望中国足球能搞好,球迷希望中国足球能搞好,但对投资者来说,根本上还是希望自己能获得利益。在中国这个阶段,全凭兴趣爱好搞足球,除非你有曼城的阿布扎比财团那样的财力。


而现在,为了获得这些利益,这些投资人可能会说出很多堂而皇之的话,可以下一些自己不知道能不能完成的承诺。也不是说投资者非要非常懂足球,而且也不是说想获得利益就不对。中国的足球投资者,尤其是私企,有多少懂足球的呢?据我所知,很少。


像北京国安、山东鲁能这种成熟俱乐部,发展过程中都是有很多国企背景的,就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


其他俱乐部大多数不行,就拿我所在的这支南方球队来说,以前曾经辉煌过,后来财政危机,再后来被现在的投资人买下来,当时也喊过什么时候回到中超,什么时候打冲进亚冠,但实际行动又是另一回事了,他(投资者)一定是会考虑到现实利益的。


所以我不是说“利益交换”这样的动机、初衷就是错了或者怎么样。它只是许多俱乐部的典型状态,也是很多问题的由来。


我们走过很多弯路,我们又想发展足球,发展足球又需要钱。谁有钱,谁愿意砸钱进这种几乎无限投入又零产出的行业?有是有的,但零产出肯定要从别的地方找回来,这时候可能就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02 | “情怀”


也不是没有人没情怀,比如河南建业的老胡(编者注:胡葆森),他是我很佩服的一个人,他是真正有情怀的一个人。


老胡也自嘲过,说自己“凭一身智勇,不知深浅一头扎了进去”,他一开始可能也想过获得利益,甚至这支球队对他的品牌肯定也有好处,但总体来说,这是实打实的几十亿下去了。


河南建业可能不是什么强队,老胡也没喊过太多口号,而是很一直很务实,降级了也不慌,再升上来。现在建业球迷大多都很感激,河南人但凡看中国足球的大多都有了情感联系,这就是20多年来的成就。河南建业的教练告诉过我,老胡甚至中午都会关心一下建业球队的食堂吃的是什么,这就是细节。

 

河南建业球迷支持胡葆森


换句话说,中国足球也就一个老胡,就像只有一个徐根宝(编者注:著名教练,长期培养年轻球员)一样,需要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需要有更多像老胡这样的投资者。但可惜的是,投资者这个身份,说没门槛对手上资产要求很高,说有门槛只要你有路数,你是不需要通过什么足球相关的考核的。


很多俱乐部,言必谈“百年俱乐部”,言必谈“长远规划”、“长久热爱”,这个现象不仅仅在中超,也在一些低级别联赛新军身上。但说这些都没用,等遇到复杂的情况,遇到影响他们利益的情况,说实话他们自己心里也没底。情怀这个东西,你看上去没用,但在体育竞技上,在一个需要热爱的体育竞技上。这不是说“用爱发电”,用爱发不了电,但有了情怀,发的电才更有意义。


再说社区和城市,很多国外的俱乐部都是从社区来的,或者说都有服务社区的功能吧。我们从来源上就不一样,我们很多都是房地产公司的“厂队”,我们所谓的社区可能就是这个房地产开发商的社区,它都是连带起来的,我们也搞过“进社区”活动,进的都是投资人旗下的楼盘,别的楼盘就不去。我们是从俱乐部到所谓的社区,而不是从社区到球队,情感联系就很弱。


城市呢,我在的这个球队也算是典型代表,足球曾经辉煌过,后来有段时间破败不堪。现在这个投资人接手的原因,也是因为市政府看不下去了,还是希望能有人接手,“你来帮我个忙,我来给你个地,或者给你个项目”,你觉得这算是利益输送吗?很可能是也不违法,“为了城市”嘛。至于之前有个区长落马,那就不太了解了。


这就是“情怀”脆弱的地方。老胡好,那是人家老胡经历过一些事情,心态也有了进化。更多的时候,你经历的事情不一定偏向你。


这种东西既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也是不稳定的因素。之前有个西南球队,升上中超后也一度踢得很好,说要站稳脚跟,代表西南足球,当时企业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的承诺,这对足球来说是好事儿啊。但后来,啪,政府换届了,之前的承诺不作数了,投资人一下子觉得很灰心,成绩也一落千丈。


能说投资人没有情怀吗?也不一定。所以这就是不稳定的地方,或许老胡也经历过挺过来了,或许没有,这里面变数就太多了。




03 | “土壤”


变数太多为什么呢?我们老说体制问题体制问题,体制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先说我们这些球队的由来,这些是基本面的问题,别人英超球队可以代表各自的区域,甚至各自的阶级。我们呢,我们都是代表房地产商的利益,这个利益和国外的那些商业赞助利益是很不一样的。所以上面想推行中性名改革,也有这方面的想法。

 

有足够历史沉淀的球队,不必担心中性名改革


但很多基本面,其实是很难短期改变的。很多东西,没有形成就是没有形成。比如很多人说青训,我以前在社会青训工作过,也见证过一些乱象,但与后来到职业俱乐部相比,这些所谓乱象已经是小巫见大巫了,不专业的现象到处都是。其实很多人也不是说故意不专业,而是没能力,没能力的背景是没有土壤。


这就有点恶性循环了,很多外人看到中国足球不好的一面,于是更没有人关心中国足球,从事这项体育运动方方面面的人就会变少,就会在各个环节不专业,进一步丢掉土壤。


有个成语叫头重脚轻,说的就是现在的中国足球,足球真的应该是一个从底层往上做起的运动,但是现在的玩法又只能吸引到一些实力比较雄厚的投资者,去满足他们更高级别的利益交换,这就是我前面说的。对很多人而言,投资小球队更没有回报了。


现在疫情是成了压死一些小俱乐部的最后一根稻草,对大俱乐部而言,这种影响又不算大,这就很微妙。


这里面很多东西都是一体的,中超球员薪水高,是很基本的市场规律。外援工资水平高,是因为你联赛整体水平低,对他们来说除了钱没有别的吸引力,那就得用钱砸;国内球员工资水平高,更是供需关系了,首先很多人只看到了那些拿得多的比如国脚拿多少,实际上他们已经是中国最好的球员了,好的球员少,大家又都想要,当然工资高。


足协或者上面想要限薪,目的就是为了遏制泡沫,遏制所谓的金元足球。但对投资人而言,又很矛盾,一方面,全面限薪或者降薪了,确实运营支出就降低了,成本就降了,但另一方面,谁来保证球员的积极性?中国球员胆子可能小一点,你真大幅度降薪了,罢赛不至于,心理一定会产生影响的,有时候就真没必要冒着受伤风险去100%付出了。


再回到投资人,所以投资人也肯定有竞技因素考量啊,那竞技赛事的主体是谁,那肯定还是球员,肯定还要让球员去帮助自己取得成绩。


据我所知,很多俱乐部已经想好了限薪令的政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如我已经知道的和外援谈薪水,根本就不说降薪这事儿,薪水是薪水,其他部分我用其他方式支付,换成物质的东西,这种是有机会把账面做得很完美无瑕的,也不会产生我之前所说的出工不出力的情况。当然,这种对策又只适用于大俱乐部,这又造成了某种不公平。


所以我们说,很多政策的制定,出发点都是好的,或者至少经过思考的。但是最终执行的时候又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东西,足球规律是规律,经济规律也是规律。执行起来有时候会一刀切,带来的问题就更多了。




04 | “专业”


U23政策也是一样了。这个政策其实出发点也是好的,希望大家重视对年轻球员的培养。但执行起来,大家又开始研究对策,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来了。


比如说我所在的一支球队,有一场足协杯,俱乐部的意思是对手强,咱们就上小孩,正好顺应U23政策,这场比赛就放了吧,全都上那些在预备队配合比较默契的年轻球员。但是外籍主教练不干,觉得还是按照正常的大半主力打,结果因为正常的打法也要上U23,就用小孩首发,然后年轻球员怯场,就被对方被打爆了。


这场比赛之后,因为理念的问题,我们的外籍主教练和球队也产生了很严重的裂痕,球队觉得主教练不听话,主教练觉得球队跟儿戏似的,当然闹到最后,肯定是主教练下课了。而且最终下课的导火索,还不是说专业经理人的决策下,而是在一次投资人也在的集体晚宴当中,主教练说了一些让人不高兴的话。


所以,决策线是比较乱的,这也来源于运营层面上,各个高层的分工也没那么明确。比如在主教练下课之前,俱乐部还先开了个会,说主教练先不走,居然是先让总经理走,最后又过了两个星期,还是不能赢球,主教练这才下课。


这个能算俱乐部业余操作的一个缩影,是一系列不能赢球的必然事件,加上一些偶然事件,组合起来导致了这个结果,实际上也是拖了很久,最终也导致了当赛季的成绩非常差。投资人可能自己也没有想好这当中的利益关系,说到底还是不专业。


往上讲,比如说天海这个事情。如果没有这个疫情的话,现在其实联赛应该早就开赛了。天海这个事情早就也应该有定论了,疫情反而给了足协和天海处理这个事情的时间。本来其他俱乐部或者媒体可能也没有太多的意见,希望这事儿公开透明,足协设立这个准入规则,肯定初衷也是为了规范经营,但我们又没有一个明确的条款去让大家读,到最后是不是公开透明,还不是足协内部的人他们自己才清楚。


天海的前身天津权健一度风光


这件事情大家肯定明里暗里有所博弈,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天海的事情本来就是牵一发动全身,天海退不退,就会涉及下一级联赛的球队补不补,涉及到中甲,然后涉及到中乙,这又影响到大家的备战、预算等一些列的问题,所以不专业带来的又是拖。


再往大了讲,我们说中国足球的很多问题,不也是“不专业”和“拖”么?一个俱乐部,没有自己的球场,没有固定的社区,没有培养起来的死忠粉,瞻前顾后,当断不断的原因是依赖的东西过多,在不健康、不专业的土壤下,就长成了“巨婴”。




05 | “希望”


有的时候我们经得起拖,有的时候其实经不起。也不是每个个体或者说每个环节都经得起拖的。


比如现在辽足就经历了问题,辽足曾今也是多辉煌,后来辽小虎,青年军。再后来失去关注度后,就一蹶不振了,这个问题还蛮典型的。你没有顶级联赛的曝光度,很多时候就没有榜样的力量,后面的苗子和造血也就跟不上。


而且据我所知,像辽足这样的造血能力,也不是说我从小就我网罗一大批踢足球的材料去培养,很多所谓辽足走出来的苗子,其实也是从其他地方找来,我经过加工,再卖出去。这其实本来也是一种经营甚至赚钱的路子,国外这样的俱乐部并不少。

 

对辽足球迷而言,这一幕何时在中超重现?


这种路子说实话第一也需要本钱,培养球员也是要钱的,第二你需要特别依赖一个健康的市场,以及一个比较透明的环境。长期依赖的话,卖家买家得站在公平的环境中。


而这种“透明”的球员交易市场,国内目前没有形成,长期以来,国内形成了一个比较畸形的经纪人环境,你要说国外经纪人抽佣,那也有,都正常,但那些都是摆在明面上的,我们呢就不是,据我所知,很多俱乐部负责操作转会的人,和经纪人之间是有巨大的经济往来的。


比如我想要一个外援甲,欧洲一流国家队国脚,找谁呢,国内有中间人,这时候这个中间人就说,我这里有个乙,你要不要,欧洲二流国家国脚,便宜点,中间和你分点钱,很多国内球队的经理人就会吃这个回扣。国内球员交易很多时候也是这样。


我不知道这些风气是怎么形成的,但时间长了,大家也就默认了,甚至也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对。那个国内的中间人,说白了就是二道贩子,连经纪人都不算,但这种现象已经很多年了,现在还在有,爆出来大家也不当回事儿。


有时候,说着说着大家就不说了是一个方面,俱乐部们对舆论方面还挺上心是另一方面。比如在新的总经理上任之后,会比较重视舆论这些方面,对不同的媒体和平台采取不同的策略,这样就可以达成一个舆论上的管理,比如和某个足球App达成合作,有时候不涉及金钱,会用一些独家的资源和爆料什么的,换一些球票啊,广告权益和商务权益这种。


说这些,也不是说“揭露中国足球黑幕”这样,很多事情其实不用我揭露,大家也都心照不宣,但不说不代表不存在,况且这种积重难返的情况还挺可怕的,大家终究是希望中国足球好。


面对前面提到的很多问题存在,也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无视的。像现在,不然的话比如足协也不会说出限薪啊这些策略。能够想到、能够出台这些东西恰恰就证明了,它已经意识到了很多方面都有问题,认识到了很多方面问题的严重性。


但另一方面,从上往下又没有很好的解决方向,或者说是短时间内改变,从上往下是越来越难了,或许只能从下往上吧。事实上,现在在下面一些做青训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慢慢的有人开始做青训能够整体打包卖给俱乐部,通过造血、卖血来维持经营,也能挣到钱,然后再通过挣到的钱去寻找下一批苗子了,我所在的省就有这样的实体。


不管是他们坚持做,还是他们能赚钱,都挺不容易的,我们需要这样的实体,另一方面呢,还是需要我们的俱乐部们去静下来沉淀、去培养和球迷的情感。


一个是人的角度,一个是场景的角度,这两个方面要的是个长线的过程,所以没有办法。只能说是等,或者说做一步算一步吧,你觉得呢?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爆料或寻求报道加微信号:sanshengss333

  【商务合作加微信号:sansheng_kefu

点击【下方图片】 了解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